入藥部位
果實或不育果實。
性味
味辛、鹹,性溫。
歸經
歸肺、肝、胃、大腸經。
功效
祛痰止咳,開竅通閉,殺蟲散結。
主治
用於痰咳喘滿,中風口噤,痰涎壅盛,神昏不語,癲癇,喉痹,二便不通,癰腫疥癬。
相關配伍
1、治咳逆上氣,時時唾濁,但坐不得眠:皂莢240g(颳去皮,用酥炙)末之,蜜丸梧子大,以棗膏和湯服三丸,日三夜一服。(《金匱要略》皂莢丸)
2、治卒中風口:大皂莢30g(去皮、子,研末下篩)。以三年大醋和,左喎塗右,右喎塗左,乾更塗之。(《千金要方》)
3、治大小便不通,關格不利:燒皂莢,細研。粥飲下9g,立通。(《政類本草》引孫真人方)
用法用量
內服:1-3g,多入丸、散。外用:適量,研末抽鼻;或煎水洗;或研末摻或調敷;或熬膏塗;或燒煙燻。
使用注意
體虛及孕婦、咯血者禁服。
炮製
採集加工
栽培5-6年後即結果,秋季果實成熟變黑時採摘,曬乾。
炮製方法
1、皂莢:取原藥材,揀去雜質,洗淨,乾燥,用時搗碎。
2、豬牙皂:取原藥材,除去雜質,洗淨,乾燥,用時搗碎。
3、炒豬牙皂:取淨砂子置鍋內,用中火炒熱,加入淨豬牙皂,拌炒至疏鬆鼓起,呈深棕色,取出,篩去砂子,防涼。或取淨豬牙皂置鍋內,用文火炒至表面色澤加深、發亮時取出,放涼。
貯藏
貯乾燥容器內,置通風乾燥處,防蛀。
形態特徵
落葉喬木或小喬木,高可達30米;枝灰色至深褐色;刺粗壯,圓柱形,常分枝,多呈圓錐狀,長達16厘米。葉為一回羽狀複葉,長10-18(26)厘米;小葉(2)3-9對,紙質,卵狀披針形至長圓形,長2-8.5(12.5)厘米,寬1-4(6)厘米,先端急尖或漸尖,頂端圓鈍,具小尖頭,基部圓形或楔形,有時稍歪斜,邊緣具細鋸齒,上面被短柔毛,下面中脈上稍被柔毛;網脈明顯,在兩面凸起;小葉柄長1-2(5)毫米,被短柔毛。花雜性,黃白色,組成總狀花序;花序腋生或頂生,長5-14厘米,被短柔毛;雄花:直徑9-10毫米;花梗長2-8(10)毫米;花托長2.5-3毫米,深棕色,外面被柔毛;萼片4,三角狀披針形,長3毫米,兩面被柔毛;花瓣4,長圓形,長4-5毫米,被微柔毛;雄蕊8(6);退化雌蕊長2.5毫米;兩性花:直徑10-12毫米;花梗長2-5毫米;萼、花瓣與雄花的相似,惟萼片長4-5毫米,花瓣長5-6毫米;雄蕊8;子房縫線上及基部被毛(偶有少數湖北標本子房全體被毛),柱頭淺2裂;胚珠多數。莢果帶狀,長12-37厘米,寬2-4厘米,勁直或扭曲,果肉稍厚,兩面臌起,或有的莢果短小,多少呈柱形,長5-13厘米,寬1-1.5厘米,彎曲作新月形,通常稱豬牙皂,內無種子;果頸長1-3.5厘米;果瓣革質,褐棕色或紅褐色,常被白色粉霜;種子多顆,長圓形或橢圓形,長11-13毫米,寬8-9毫米,棕色,光亮。花期3-5月;果期5-12月。
生長環境
生於路邊、溝旁、住宅附近。分布於東北、華北、華東、華南以及四川、貴州等地。
藥材性狀
1、皂莢,皂莢果實呈扁長的劍鞘狀而略彎曲,長15-20cm,寬2-3.5cm,厚0.8-1.5cm,表面深紫棕色至黑棕色,被灰色粉霜,種子所在處隆起,基部漸狹而略彎,有短果柄或果柄痕。兩側有明顯的縱稜線,搖之有響聲,質硬,剖開後,果皮斷面黃色,纖維性。種子多數,扁橢圓形,黃棕色,光滑。氣特異,有強烈刺激性,粉末嗅之有催嚏性,味辛辣。以肥厚、色紫褐者為佳。
2、豬牙皂,果實圓柱形,略扁,彎曲作鐮刀狀,長4-12cm,直徑0.5-1.2cm。表面紫棕色或紫黑色,被灰白色蠟質粉霜,擦去後有光澤,並有細小疣狀突起及線狀或網狀裂紋,先端有鳥喙狀花柱殘基,基部具果梗痕。質硬脆,斷面棕黃色,外果皮革質,中果皮纖維性,內果皮粉性,中間疏鬆,有灰綠色或淡棕黃色絲狀物。縱向剖開可見整齊的凹窩,偶有發育不全的種子。氣微、有刺激性,味微苦、辛,粉末有催嚏性。以個小、飽滿、色紫黑、有光澤、肉多而粘、斷面淡綠色者為佳。
3、炒豬牙,皂微鼓起,色澤深棕色,有光澤,氣微香,有刺激性。
藥理作用
1、祛痰作用。
2、抗菌作用。
3、其他作用,豬牙皂在體外有殺死絲蟲幼蟲和溶血作用。
4、毒性,皂莢有溶血作用,無溶血毒性,表現為局部黏膜刺激作用。
相關論述
1、《本經》:“主風痹死肌,邪氣,風頭淚出,利九竅,殺精物。”
2、《別錄》:“療腹脹滿,消谷,除咳嗽囊結,婦人胞不落,明目益精。”